如果生了氣,那就去走路吧!

不期待,不受傷害

vicky
Dec 9, 2019

通勤時刻裡,看見左側手扶梯通道上站著人,此時下意識地反映即刻露出不耐煩的表情…..

熙熙攘攘的轉車中,被急忙趕車的乘客從身後大力碰撞,此時下意識地轉頭惡狠狠地瞪著他人……

繁忙的工作裡,可能因為他人突如其來的交辦事項,使你不得不暫緩原先的安排,此時下意識地埋怨自身當下為何不拒絕,陷入自我悔恨的泥淖中…..

期待已久的假日,卻可能因天氣陰雨不佳,打亂期待已久的出遊,此時下意識地充滿著許多的負向情緒,難得的假日休息時光就被天氣給毀了….

現代生活裡,我們很容易因為他人的一舉一動或言語,而感到憤怒、生氣、挫折、難過等,雖然已經極力地再提醒自身別太常落入這情緒陷阱中。

但當事情猝不及防的來臨時,情緒還是下意識地反應出我們的不悅,面對生活中的爛人爛事,又該如何提醒自己不生氣?甚至敦促自己不抱怨?

我們很了解自己的情緒嗎?知道自己做些什麼事會開心?什麼樣的事情會使自己憤怒或悲傷等?

老實說,約略能勾勒出答案的藍圖,但似乎尚未能完全說服自己,畢竟有些答案不見得如此的深刻。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因此,許多文章或書籍常以情緒/情商作為主題論述,以博客來2019年度百大暢銷榜的中文書總榜而言,光是心理勵志類,並以情緒/情商為書名的圖書,包含Top 1的「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Top 20的「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Top 72的「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三本名列榜上。

三本與情緒相關的圖書列於百大榜上,說明著大眾普遍對於情緒/情商的主題有著好奇,也渴望了解如何與自身情緒相處得宜,希望透過閱讀書籍後能獲得一些方法,改善生活中所面對的人際事件等。

然而在求學過程中,似乎也沒有真正學過處理情緒方法、如何與自身和平相處,甚至是如何與他人調解紛爭等,情緒與我們生活、人際等各方面息息相關,時刻地彰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我們卻對情緒的認識少之又少。

以心理學中,談情緒主題時,總會先區分情緒與心情,前者為針對覺知或是記憶中特定的對象所產生的正負向感受以及所伴隨的各式反應 (Damasio, 1999),其中包含:行為與身體反應、心智內容、主觀經驗;後者則為非特定事件所引發的廣泛心理感受。

因此,在生活中面對的突發事件,所引起的多為情緒,而非心情,當我們更深入探討如何減少討厭、憤怒、不滿等情緒時,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差別在於對自己管不管用而已,以下以兩大主軸,最為減少負面情緒的續談。

第一,避免反芻(Rumination)式思考。

反芻(Rumination)式思考,是指人過於沉溺或反覆在消極的思想及情緒中,在反覆循環下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使悲傷、焦慮和沮喪的負面情緒增加,而可以透過讓自己從事一些自己喜歡會感到開心的事情,轉移當前事件的注意力。

第二,解消對於他人的預設/預期。

我們對於他人不論輕疏遠近,總有著許多不理性的預設或期待,或許有些憤怒的來源,只是因為他人的行事作風你看不慣而已,內心其實有個聲音期待著他人應該要如何,但這對於關係的增進並不合理,拋開對他人的預設,才有可能減少憤怒的情緒!

Photo by Alvin Mahmudov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鄭雅云(譯)(2019)。討厭的人都跌倒吧(原作者/繪者: 吉竹伸介)。台北:三采出版社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