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寄生上流》內的空間及意象

社會學背景的導演,觀眾以為的偽結局,並非我們所想像的。本文的目標讀者(Target Audience)預設為看完此片之觀眾,極度建議看完再來。

vicky
14 min readJul 31, 2019

前言

放映結束,步出電影院,即便過了一周後,從一開始的震撼無語到不斷回憶每個電影中的細節及劇情走向。

本片完全空降我今年的冠軍電影,迂迴地無法預測接下來情節走向,完美攻擊觀眾自以為地認知,無法確切將其歸類在單一電影類型。

看似荒謬之情節,席捲而來卻是詭異的真實感,使人不得不正視自己可能即將成為或已成為劇中的任一角色。

來自結局前的半想像結局,誤導觀眾迎向積極正向的希望,卻被具有社會學背景訓練的導演狠狠賞了一巴掌,充滿真實性的結局呼應劇中台詞「人不該有計畫,因為人生永遠不會照著計劃進行。」

:人不該有計畫,因為人生永遠不會照著計劃進行。

全文將依據劇中空間與意象進行現象學式地分析。

一、空間語言的遞嬗

空間。不盡然是指無盡的空間,因其靜默無聲,若長久投身其內,終會引發某種類似恐懼感的那種空間。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2019:17)[1]

本片聚焦在垂直縱深(verticalité)的空間敘事,主要範圍為基澤家的「半地下房」、朴社長家的「山坡豪宅」,以及豪宅中不為人所知的「地下密室」,後兩者的空間關係,不疾不徐地道出雇傭依附,也預示接續劇情中發展「錯」綜複雜的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雙重關係。

在古老的屋子裡,沒有什麼比樓梯更美麗的。在現今的建築物內,沒有什麼比樓梯更醜陋、更冷漠、更有敵意的、更小家子氣的。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2019:63)[2]

樓梯」,在垂直空間中扮演著承上接下的重要角色,本片大量使用樓梯/階梯之鏡頭,更是種隱喻及暗諷「階級」的手法。

一場猝不及防的大雨襲擊,開啟兩個本片最重要與階梯相關的意象。

失足,樓梯間的窺探。

面對前管家雯光到訪,她打開不為人知的地下密室,也向人性最險惡之處貪婪進行探險,現任管家忠淑在豪宅飯廳不耐久候,流露嫌惡的表情,被鏡頭捕捉一覽無遺,看見丈夫與兒女的慫恿,百般不情願踏入未知境域,又或者不想逼迫自己承認無知。

厚重的機關,即使雯光用盡吃奶的力氣,仍無法將其秘密推開,面對雯光的協助要求,忠淑激起憐憫心答應她,接續出現的故事發展是忠淑不曾想像的,矮短階梯,迎向筆直的長廊,急轉下,陡峭的長階梯,隨即到達豪宅的最底層。

隱身在地下密室中陡峭長階梯,也成為劇情當中最重要的轉捩點,前管家的出現激起全家人的好奇心,尾隨且窺著視一切事物的進展,被無法料想的劇情震懾,失足

「開燈後,巨大的秘密,驚動蟑螂,全數敗露。」

駐足,不斷向下流瀉的水瀑。

暴雨的襲擊,也讓基澤一家人趁著朴社長家休息時,趁著空檔跑回原來的住處,浮華般的虛幻,終究在慌亂之際畫下句點。

匆忙淋著大雨穿過地下道,迂迴不斷地慌亂向下在階梯間逃竄,初次體驗身而為上流生活的前半個晚上,最後不得不地打回原形重返原有生活。

基澤一家人隨著敏赫(基宇好友)的家教介紹轉讓,步入上流階層的想像,逐漸遺忘社會生存之道,在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社會學告訴我們階層流動的困難,如今想要向上流動,發生的機率其實亦趨困難,而代間流動的困難更容易出現複製的情形,也就是下一代的家庭成員與父母在的社會之階層會非常相像。於本片中不但精準掌握社會流動的概念,更使用許多具體的事物隱喻其中的涵義。

:回到家屋的樓梯,也是歷經大雨基宇駐足之地。

「水平」空間之移動的出現

以簡易的生物生存型態歸類來看,包含片利、互利共生、寄生及競爭,四種生存型態都可在不同色人物關係中發掘,而其中片利共生的型態,在四者中並非長久之計,因為在謊言或者是利益衝突下,信任關係即刻崩潰。

片利共生轉變的競爭

前管家雯光的秘密曝光後,不斷央求忠淑,繼續地讓她老公住在這,偶爾從樓梯下投遞食物給他,並且每個月會固定給她相關開銷及薪水,但就是某種程度下的遮口費。

這項誘人的提議,如果持續深思,是一個不錯的收入來源,畢竟忠淑也不需特別付出相應勞力,然而,或許錢不高,或許劇情安排,或許片利共生難以存在人類社會中,則為何要一起共存?

信任關係崩潰轉為競爭,最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前管家雯光趁亂拿出手機錄影,掌握基澤一家人的秘密,相同利益衝突的前後任管家,爭奪同一宿主的競爭隨即展開

在豪宅的地下室及客廳出現水平空間的移動,平起平坐,此時再也沒有雇傭依附關係,不存在互利及片利共生,而是相互競爭,也預告接下來的發展最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水平鏡頭敘事下,觀眾也可以直接最貼近地感受到這兩家人的矛盾及衝突,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

然而,在生物界,談妥條件,彼此同意,並相互共存,全然不存在,唯一的生存之道是「狡猾與詐欺」。

多數人傾向將基澤一家與朴社長家歸類在寄生關係中,畢竟電影中文的「寄生」和英文的parasite(寄生蟲)都了當說明,當然,但朴社長家怎麼可能會讓這些事發生的如此合情合理呢?

當雙方都能從對方身上攫取利益時,互利共生的型態產生,尤其不想做的破事,一聲令下就有他人為你服務,隨時可以用錢替換他人,不願或許沒有更多的閒情逸致深入追查事實的真相,滿足內心深處的貪婪及權力渴望,當然這邊也可以精神分析的方式做解讀,透過將其原欲昇華至社會中所接受的方式。

另外一個細節觀察,則是在這部電影的鏡頭中,幾乎不曾看見朴社長夫婦有「下樓」的動作,反之,基澤一家人則是不停向下,迂迴轉圜,繼續向下,盡所能地攫取。

:向上發現,不可測的驚人事件。

基宇的失足 / 失控 / 失去 / 失憶

在本片角色戲份中較多的,正是基宇(長男),從片頭至片尾的結束,皆看見他的出現與自白,在後半段緊湊層層堆疊的劇情中,他也代表某種承先啟後的標誌。

沒有他朋友的引薦,這一切晉升上流的機會就不復存在。全家人中他也是唯一相信人生需要計畫的人,積極呈現出人不斷向上的慾望,然而,導演及編劇就像世界裡的主宰神,重覆地以「」作為意象,緊緊扣合基宇的遭遇。

沒有基宇的失足,在聽完前管家雯光的告解後,金家人或許可以擬好作戰對策。

沒有基宇的失控,搬沉重的石頭,曾使他失足的階梯,再次失足,輕忽大意背後的偷襲,招致面臨死亡的經驗。

沒有基婷的離開,金家人過個幾年,或許還可以找到另外的宿主。

沒有記憶的日子,一切又回到有計畫的日子,是否暗示著有下次的逆襲或不自量力?

二、城市空間的區隔

城市的概念本身有著某種駭人的東西;感覺只能緊扣著一些悲劇的或絕望的景象:都會,礦石界,石化的世界,只能不斷地積累問題而無從答覆。……城市裡沒有什麼欠人性的,不然就是在我們自己的人性中。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2019:98–99)[3]

一場大雨後,金家人以被邀請的方式,回到工作崗位,對金家人而言,暴雨所導致的淹水,讓他們在一夕之間失去所有的財產;對朴社長家而言,這不過是迎向兒子多頌生日會的雨過天晴。

身處在相同城市空間中,各自對於不可測的天氣、階級及自身等都有著不同的解讀。然而,或許兩家人、前任管家,甚至我們都低賤!

這不正是人性嗎?

下流人依附上流社會,上流人做下流事。

一切不過是想像出虛幻角色扮演與階級複製,當生活惡狠狠甩了你一巴掌,積極正向的偽結局,都是浮華。

「設若一面牆,其後發生了什麼事 ?」 — 尚‧塔迪鄂[4]

圍牆如界線

豪宅的高聳外牆,只有拿到VIP入場門票者才得以准許進入,深不可測的高牆,與鄰居,與底層社會的人建立起界線,朴社長不斷再和老婆強調的,前任司機的偷情越線,基澤的氣味越線。

反觀,金家人的半地下房屋,踩在界線模糊地帶上,醉漢撒尿的距離若偏向一尺,汙穢的排泄物就直接將入家屋內,一切是多麼的沒有隱私,一切有多麼的被他人給捉摸看透。

:高聳厚實的豪宅圍牆,建立起與旁人的界線,正如川普的美墨高牆。

三、難以掩飾氣味中的情緒

基本上,關於氣味及味道的議題,在每篇影評文章或影片都會談到,然而論述方式多半是在其味道,如窮酸味、異味等上周旋,卻無法給讀者一個明確的解釋,為什麼會憎恨,為什麼會引發這些情緒?

因此關於這部分的論述,接續將以神經科學的面向進行解釋。

人類的嗅覺是大腦內最古老,且是不需要經過視丘(thalamus)[5]就傳遞到大腦皮質的感覺系統。而嗅覺系統中的嗅覺受體細胞是一種特殊的雙極神經元(bipolar neuron),當氣味結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抓住氣味分子並與受體結合後,改變嗅覺受體的蛋白質構形,產生一連串訊息傳遞反應,進而激起引起細胞膜上的電位改變。

電訊息經由軸突進入嗅球(olfactory bulb)內的僧帽細胞(mitral cell),其軸突再將訊息直接送到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i)及大腦其他部位。杏仁核其掌管人類的情緒,尤其是恐懼,(但這並非等同於其為恐懼中樞),進而對於氣味所產生的愉悅感或厭惡感,也會有相應的反應與記憶,杏仁核鄰近海馬迴,且同屬邊緣系統,因此更加容易將氣味、情緒及記憶相互聯繫,所以嗅覺是幫助人類提取記憶的線索之一,也對潛意識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其實可以看見OB經通道進入OT、OL,直達杏仁核,其位置也相當接近海馬迴,掌管記憶之處。

所以在這部分上,為什麼朴社長對於基澤的味道有如此強烈的厭惡反應,以及面對前管家雯光丈夫的氣味,又流露出相同的臉部表情某種程度上神經機制也充分的說明。

另外,補充一點,其中當朴社長為了去撿掉在雯光丈夫下的鑰匙,而憋氣推開他,看見社長表情後的基澤,若有所思的駐足,這顆鏡頭將近五至七秒鐘,如果想要用腦科學解釋,也是可行,但人在辨識情緒臉孔時,不會這麼久,筆者傾向認為這是一個安排好的劇情喘息(break)。

當人第一眼看見情緒臉孔時,會先進入經由視丘(thalamus)傳到枕葉視覺腦區 (occipital primary visual cortex),首先大約在前100毫秒左右,情緒訊息會送至前額葉 (prefrontal cortex) 和杏仁核 (amygdala),其發生時間小於等於100毫秒左右,100–200毫秒時,視覺區訊息會送至頂葉與顳葉處理的特徵擷取訊息傳給前額葉和杏仁核,整合相關訊息後,前額葉和杏仁核將情緒反應傳至相應區域,如厭惡情緒多傳至腦島 (insula)等,進行對情緒臉孔的反應與知覺(Ward, 2015)。[6]

由於筆者對於韓國文化沒有特別熟悉,如果對文化彩蛋解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陳慶德所撰寫的《寄生上流》影評(上):上流社會說不清、講不明的,叫做「窮酸味」,帶領讀者更進一步認識「氣味/味道」在韓國文化及社會中的重要性及意義。

四、結論

本文的段落引言,大量使用喬治.培瑞克的「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一書,則此書名與電影「寄生上流」出現不謀而合之處,皆使用生物學之方式命名。

寄生於單一物種之潛在危害,不難預想宿主的死亡,直接影響的不僅是寄生物,間接導致生態圈的失衡,然而社會也不過如此?

資本主義式掠奪及剝削,不斷消逝地自我價值,隨時以高出一點的數值就能取代的免洗筷們,不正也是種預示未來的諷刺劇嗎?

不可能成為朴社長,只有我們在底下廝殺,對於晉身上流此劇沒有答案。

【後記】

終於、終於來到這個比較輕鬆的段落,到目前為止,非常感謝各位辛苦願意點進來且讀到這的讀者,經過一系列專業內容且跨學科包含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轟炸。

此劇是部令人深省且難得的好電影,而自己也受其中的渲染力及共鳴所吸引,所以也想將我對於鏡頭下的詮釋與共鳴一一寫出,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在Medium上寫過最長的文章,為了能夠順利產出這篇文章,已經不下看了數十支的影評影片三四遍,以及影評或心得文章四、五十篇,有許多結合自身經驗及觀點的文章都很不錯,有興趣讀者可以參考。

光是在Medium上就有20–30篇,而諷刺元素的題材,本身就有百種的解釋空間,每一個鏡頭語言下或許有導演想傳達的寓意。

其中讓我印象有篇文章以精神疾病者的無形壓力作為核心論述,提及劇中角色可能推測具有某類型的精神疾病,在這邊我想做三點關於精神疾病上的澄清。

  1. 戲劇和現實生活中是有差距的。戲劇,有導演及編劇想要表達且引導觀眾去思考的劇情及想像;現實生活的診斷過程卻是相當繁複的手續及專業才能夠完成,所以不可能在兩個小時多的電影就可以精準判斷。
  2. 需要非常謹慎處理標籤化問題。具有相關臨床/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等,在針對論述精神疾病的議題,都要做很小心的處理,因為一不小心可能會標籤化某類族群的人。(目前個人覺得「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每個角色上都處理都非常得宜,且中立呈現角色困境及期待。)
  3. 有相關,並非有因果關係。基婷的藝術治療課,說明多頌畫作,推斷具有思覺失調症,在這只是想要傳達朴太太容易陷入無知的思考陷阱,我並非藝術治療的專業人士,但算是心理諮商的學徒,畫作右下或許有許多精神疾病患者會畫上一團黑,而達到研究上的統計顯著性,但並不表示會在這邊畫一團黑的人就一定有精神疾病。
:右幅畫作為基婷所言之畫作。

喜劇,為經時間淬鍊後的悲劇。

導演將其定義為家庭悲喜劇,然而就上述定義而言,其實有其無法共存之處,我更傾向將此劇界定為荒謬諷刺的警示劇。

批判的同時,反諷更為高明,批評其實非常容易,只要選對立場,並且泯滅良心,投其所好地說出一切他人想聽的話,就成功。

然而,諷刺卻是一個極需智慧的技術,講者和聽者都相當重要,講者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將想講的批判放入其中,其中更隱含解決之道,再將其包裝以反諷之形式呈現出,使聽者有所會心一笑的感覺,然而,聽者也需和講者有共同默契精準掌握所指涉的事物,才能夠發笑。

:幾乎沒有一篇影評提到金家中的匾額「安分知足」,與影名及劇情達到完美地諷刺。

在許多關於寄生的文章中,我私心推薦林芳穎今天不談劇情,聊聊我在韓國親身體驗的「寄生上流」,看完她的文章後,訝異著有人竟然可以如實地說出我看完電影後不斷回味的想法。

然而,反省一切我現在所擁有的,或許別人來看,會覺得很不錯啊,不錯的PAY,不錯的機會,然而我的能力真的配得上嗎?我真的值得擁有這一切嗎?似乎我也在「寄生」。

或許吧!如實地、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活在當下(In momento vivere)。

:家,還是一起吃飯的地方,才感到幸福。

參考閱讀:

[1]許綺玲(譯)(2019)。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原作者: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台北:麥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4/2000)。

[2]許綺玲(譯)(2019)。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原作者: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台北:麥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4/2000)。

[3]許綺玲(譯)(2019)。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原作者: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台北:麥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4/2000)。

[4] 《Petits problems et travaux pratiques》,Un mot pour un autre(1951),其後又收入Le Professeur Froeppel(1978)。

[5] 視丘(thalamus):又稱丘腦。其主要功能為傳遞感覺訊息的通路,嗅覺除外。

[6] Ward, J. (2015). The student’s guide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 (3nd ed.). New York, NY, US: Psychology Press.

--

--